今天是2024年05月22日,星期三,欢迎您访问云顶国际业协会官网

行业新闻

穿行在云端的带头人

信息来源: 云顶国际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7-03-20   浏览:1143

—记深圳市优秀施工企业家、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总经理王永好

 

深圳地王大厦、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赛格广场,“亚洲第一高住宅”——深圳东海国际中心,腾讯全球新总部——腾讯滨海大厦……尽管深圳经济特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些超高层摩天楼仍然是深圳的骄傲与标志,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些大手笔的施工建设者是同一家企业——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深圳绝大多数超高层建筑,均是他们的作品。王永好团队就是公司专门负责这些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的团队,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穿行在云端的团队”。

1996年毕业的王永好,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他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考取了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还通过了英语八级考试,取得了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资格。在建筑界,这样的全能人才并不多见。

王永好在工作中获奖无数。他是2010“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建二局“建功功臣”“十大杰出青年”,也是深圳市直属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承接了308米的“亚洲第一高住宅”东海国际中心工程。在项目组建人事专题会上,38岁的王永好,凭借在现场管理、施工技术、商务合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脱颖而出。

东海项目施工过程中,团队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促生产。

他们在国内率先采用全铝合金模板,这种全新的模板支撑体系与传统相比具有多项优点,既保证了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也节约了周转材料的成本。坐落在深南大道的东海国际,在180米高处,有一个空中连廊,成为这座地标建筑神来之笔。然而这座连廊在施工中难度极高,王永好与团队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大胆应用空中连廊整体提升方案。他们将总重量近700吨、最大跨度35米的空中连廊在地面搭建好,再用液压方式提升到180米的高空,一次性实现平稳对接,这项技术创下国内运用液压整体提升技术单次提升高度之最,获评我国钢结构工程最高奖项——“金钢奖”。

在东海项目中,项目团队多项创新技术在全国获奖。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成本。据介绍,该团队从前一个项目中芯国际到东海国际,王永好带领员工在技术创新中盈利1000多万元。

工程安全、质量、节约成本,他们凭借在东海项目施工中的完美履约,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之后公司在皇庭大厦、中国储能大厦和九江国际金融中心的承接过程中,业主干脆直接进行一对一议标,认为项目建设非他们莫属。

这个超高层团队同时施工的300米以上高层建筑有308米的东海国际中心、333米的中国储能大厦、333米的九江国际金融中心,200米以上高层建筑还有250米的皇庭大厦、240米的深圳能源大厦、250米的腾讯滨海大厦,项目总合同额达100亿元、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

“永好团队”

除了出色的才干,王永好的人格魅力,成为“永好团队”的强力粘合剂。

在东海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铝模工艺在国内首次使用,没有熟练安装的技术工人及管理人员,前期铝模安装进度一度滞后。王永好几乎天天驻扎工地,研究铝模安装的关键工序,带领大家群策群力,最终突破了重重难关。

身先士卒的将领,总会鼓舞团队的士气。80后总工程师李奇志告诉记者:“跟王经理在一起搭档,感觉不到一点项目经理的架子。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待人却很随和,总是主动与我们沟通,有意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春节期间,“永好团队”的成员在王永好的带动下,一次次主动放弃休息,替换一线工人回家过年,用实际行动兑现“让党徽闪亮,为党旗增辉”的承诺。

劳模引领筑梦起航

在中建二局大发展的浪潮中,一个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永好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2014年度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广东省仅此一家,2016年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再上一层楼,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小空间激发创造活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让梦想生根。”这是广东省总工会副巡视员李京生在腾讯滨海大厦项目调研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时所作的评价,也是对这个“筑梦平台”作用发挥的深刻诠释。

近年来,深圳分公司全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市局级以上劳动模范为核心,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骨干带头和“传帮带”作用,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分公司工会主席周彻介绍,为进一步规范运作,“有先模人物领衔,由劳模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有创新团队,吸收专业技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成员,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有攻关项目,定期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等项目;有创新成果,每年至少有两项省部级以上的成果;有固定工作场所,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设备设施”的“五有”模式成为了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规定动作”。

在腾讯滨海大厦项目办公楼二层有间30平米的办公间,里面桌椅整齐、设备齐全,两组书柜里摆满了专业书籍,还有劳模及团队成员荣誉展示,这里便是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新的办公室。作为分公司首批以劳模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王永好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6月。工作室的配置、规划、实施、运行各个阶段备受关注。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让创新工作室得以迅速发展。依托项目部运行,工作室在人员、经费、设备、场地各方面均得到大力支持。

在规范化建设的牵引下,工作室围绕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使“四新”应用和科技攻关等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在东海国际中心工程建设中,工作室率先采用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等创新工艺,较好地实现了降本增效,其空中连廊液压整体提升技术、核心筒自翻牛腿操作平台施工技术均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他们在腾讯滨海大厦核心筒平台式布料机与爬模结合安装使用在国资委网站登载。在储能大厦项目中,工作室成员在职工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发一线作业人员的创新热情,将他们的“金点子”提炼升华并加以研发,形成了储能大厦项目机械三臂扩孔器等实用新型专利。创建以来,工作室共获得创新成果13项,成果转化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国家级荣誉8个、省部级10个、地市级13个。这些创新成果无不镌刻着劳模创新工作室诚意出品的印记。

小科技驱动经济效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工作室,团队攻坚的脚步不曾停滞。“创新梦”的光芒透过辛勤的汗水照进现实,让理想不再只是梦想,变得更有温度、更加真实。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实施了20余个创新项目,带领职工为项目创收5000万元。”在工作室里,王永好正带着创新团队将BIM技术应用于该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和4D施工模拟等。他介绍,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将收获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必将成为主流方向。为了熟悉该技术的应用,1年多来,工作室的成员们潜心钻研,从图纸设计到模拟制图、改进细化每一个细节。目前,大家都熟练掌握了操作方式,能完成建筑3D模型的制图。在观看了工作室BIM作品后,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冯艳玲赞叹道:“这样就能让门外汉一眼看懂工程建设,科技真强大!”

在劳模的引领下,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而团队创新模式的引入,也让职工创新打破了劳模、骨干 “单兵作战”“独立而支”的尴尬格局,创新思维愈发开阔。

2016816日下午,工作室内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王永好带领着10多名创新团队成员与局科技部相关专家正对空中连廊提升进行专题分析例会。工程三道钢连廊总重量达6160吨,刷新国内空间连廊总体量纪录,尚无经验可借鉴。“若用传统高空悬臂法拼装将增加项目成本,且安全风险更大。”“175米高空作业对精度要求特别高,偏差超过2厘米将无法与主体结构对接。”会上,一个又一个的课题困扰被摆在了台面上。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寻找着解困的答案。“从哪里入手破题?”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研讨,团队成员提出的“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进行高中区连体安装和采用原位拼装方案进行低区连体及大悬挑结构安装”相结合的方案,让之前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技术创新,管理创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工作室在新科技的应用和研发方面已经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这种效应未曾止步于图纸之上,而是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小举措接力劳模精神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凝聚职工创新活力的新载体,也是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走进分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是“四上墙”,劳模先进事迹、技术创新成果、团队精神、管理制度等内容,让人置身其中,感受着劳模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近年来,分公司以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在激励劳模再立新功、实现进步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创新大潮当中。

王永好劳模工作室在工作实践中把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成立技术创新攻关小组,定期学习“充电”,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讨活动,集思广益,研究和破解施工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职工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学习、被动培训,转变为根据创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工作室设立了“学习园地”,创新开展“真人图书”活动,通过自我学习和“真人图书”传授相结合,为青年员工搭建快速成长平(微博)台;建立培训机制,经常开展点、线、面培训,以“接力传承”的方式,安排工作室成员轮流走上讲台,现场讲授自己最“拿手”的新技术、新经验,促进创新经验共享交流;深入开展“导师带徒”和劳模“传帮带”活动,并长期贯彻实施,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导,每个月对新员工进行1次谈心活动,帮助新成员尽快融入团队、快速成长。

这支团队不断成长裂变,他们不仅成为了助推项目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成为了劳模精神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分公司转型升级的精神脊梁。                                            (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