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信息提供日期:2017-08-17 浏览:1524
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从前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早上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就这样,在每天的挑水中,时间不知不觉过了5年。突然有一天,东山的和尚没有来挑水,西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东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还是一样,一个星期过去了,西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当他爬上东边山上,看到他的老朋友时,很是吃惊,因为他的老朋友非常气定神闲,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很久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下山挑水了,你喝什么啊?”东山的和尚带他来到后院,指着旁边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了,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八小时内工作再好,那也只是“挑水”。一定要记得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
很多年轻人总是说,想去这里,想去那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又总是找借口,工作忙,没时间。殊不知,一件事我们没办成,想找借口总是能找得到。一件事能不能办成,关键是看我们是不是真想办这件事。如果我们下了决心,并且为此付诸行动,总能如人所愿。
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拓宽人生的空间。
在现今社会,智能手机的出现,似乎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场合,抬眼望去,大家都在埋头看手机,或者聊天,或者浏览新闻,或者看视频,沉浸在手机的世界中。
小小的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让我们联通外面的大千世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这种获取资讯的简单便利,也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到诸多浅薄而广泛的资讯上面去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切割成碎片。
或许有的人会说,我每天拿着手机,是在浏览新闻资讯,在接受新闻信息,这有助于我的工作和生活。网络资讯确实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但如果你每天把自己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资讯上,却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持续学习,如同挖井,只有坚持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深挖,才能挖到深处的清泉。如果我们东一铲子,西一铲子,只能是如同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到最后,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记不住,空耗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每天拿出一些时间,去挖出属于自己的一口井,当我们挑水挑累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喝到清澈的泉水。
挖一口属于我们自己的水井,是把工作做到最优,培养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我们就会成为某个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人。
挖一口属于我们自己的水井,是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里,钻研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下去,我们就拥有一项专门的技能。这个特长,将成为我们超越别人的一个筹码。
挖一口属于我们自己的水井,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练习绘画、书法、歌唱……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的心灵寻到归处,这样,当我们日渐老去的时候,不会因为逐渐告别职场舞台而无所适从。
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昨天的努力是今天的收获,今天的努力就是未来的希望。当年龄逐渐增长,我们挑不动水时,仍然还会有水喝。别忘了现在就行动。
拓展生命的宽度
犹太人对读书的重视,已经深入骨子里。据说,犹太人的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便会给孩子读《圣经》,而且是每读一段,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等孩子大一点,母亲就在《圣经》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这些举动,旨在告诉孩子,书本甜如蜜,让孩子从幼童时期,就爱上读书。
这个爱读书的民族,有着惊人的成就,为世界贡献了诸多杰出的人才。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这些伟人都是犹太人。在美国,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半人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成功,是阅读的力量,是智慧的力量。坚持不懈的阅读,给犹太民族带来丰厚的回报,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一本书。根据2015年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0.21本,而这4.57本书,大多还是为了应付各种学习考试的教材资料。这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实在是一个让人很震惊和汗颜的数字。
与读书人数减少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资讯。或许有的人会说,网页上也有丰富的知识,我没必要再去读那些又沉又厚的书本了。实际上,网络阅读和书本阅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网络是一个联通无限多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知识是分散的,是海量的,大家被信息牵引着去读。而书本,本身是一个封闭的逻辑系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解读,读一本书,就意味着在一个领域进行了一次深入地思考。
读书本身,便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文化学者波兹曼认为,阅读过程本身就能够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读书,不如影像那样有画面,有声音,它只是一排排黑白印刷的铅字,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参与,是一个充分调动我们大脑的思考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考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容貌,我们的身体。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对于黄庭坚来说,不读书,连自己的外貌,都变得可憎起来。
读书,最根本的是改变我们的心灵。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全部的事情,通过读书,我们却可以去经历许多别人经历过、思考过的事情。从书中,我们了解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钢铁大王卡耐基,一生酷爱学习。少年时,由于家里贫困买不起书,他便不断寻找读书的机会。有一次,在看报纸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消息:一名叫詹姆士·安德森的退役上校,愿意向青少年们开放家里的藏书。从此以后,卡耐基每周都会去借来自己最爱的图书阅读。
后来,上校成立了一家真正的图书馆,卡耐基就成了这家图书馆的常客。卡耐基非常感激这些图书,在他人生最黄金的时代,能够读到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恩惠。后来事业成功后,卡耐基在安德森先生私人图书馆的原址盖了大会堂和图书馆,并立碑纪念这位恩人。
当然,读书并不是生搬硬套,把书中的内容全盘拿来。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要跳出书中的思路,把从书中得到的启迪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左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资讯信息浮躁泛滥的时代里,放下手机,放下电脑,读一读书,你会体会到网络阅读所没有的安静、快乐。希望每一个人,都把读书当成生命的乐趣,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真知来自于实践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一个思想,叫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奥的智慧。知行合一,就是说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要统一起来,实践和理论一样重要。
在王阳明所在的时代,有些文人学者腹有诗书千万卷,谈论起来头头是道,却看轻实践行动,遇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却束手无策。王阳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不仅要有”知“,还要会”行“,在他看来,现实中的问题不是靠谈论四书五经、讲究仁义道德就能解决的,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方法。
王阳明任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的时候,江西土匪盛行,他认识到,此时空谈理论和哲学毫无用处,只有拿起枪与敌人交锋,战胜敌人,才能解决问题。在战场上,王阳明结合和敌人斗争的实践,根据需要采用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法,从一个忠厚正直的哲学家变成一个诡异无比、阴险奸诈、凶恶勇猛的悍将,最终,王阳明打败了土匪,名振朝野。
在和敌人斗争周旋的过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也越来越清晰。“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和行动融合到一起的,没有实践行动,就不叫真正的知识。知识理论是行动的开始,而只有行动,才能真正学到这个知识。
知行合一,在职场也离不开这句话。
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人初参加工作时,被安排到最基层的一线去工作,有的人便心生不满,抱怨自己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毫无用处,或者感叹怀才不遇,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还要去做这些简单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对实践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个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高层决策者,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而一个人在职场的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能力,主要是从实践中得到的。
也许,有的人会说,大学本科,我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硕士生、博士生学的时间更长。经过这样的学习,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能力还不够用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要在校园学习干嘛,高中毕业就去参加工作,实践时间岂不是更长,能力岂不是更强?
大学教育当然是必须的。在大学里,一个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体系。经过对各类知识的思考训练,形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日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大学毕业生,很显然是有很大的能力区别。
然而,大学教育对于职场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却是有限的。
大学课堂上的知识,是相关专业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职场中,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拿千篇一律的规律性知识去解决。职场中所遇到的问题,是要结合千变万化的现实环境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我们要想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就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工作如打仗,职场如战场,“纸上的兵法”,和实践中的千变万化,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纵然有一肚子兵法,没有真正带兵打仗的经验,走到两军的阵前,只能是中了敌人的圈套,丢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搭上了几十万赵军。
在职场中,不经过实践的磨练,想着一下达到什么高度,这个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去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职场,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并践行“知行合一“的观点,这对我们的工作和成长大有裨益。
在实践中,面对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总结,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在实践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地解决问题,磨练出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暴露出我们知识的缺陷,我们就需要不断改进提高,完善自己。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智慧。
湖南农业大学有一位“葡萄教授”石雪晖,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平时除了上课,很少能在校园里见到她。她常常是头戴大草帽,脚穿大套鞋,走在田间地头,钻在闷热的葡萄棚里,和农民一起栽种葡萄。在石雪晖眼里,只有把知识和田野结合起来,把科技化作农业成果,才是真正的科技知识。她常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里,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写在大地上!”
实践,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果树要栽到农村里,成果要写到大地上,知识要用到实践中。我们走出大学校园,就要潜心到基层岗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找准学习成才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学习使生命如此美好
学习,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一个课题。学习,不仅仅是去读一本书,还可以是画上一张画,练习一下毛笔字……在自己兴趣爱好的领域里尽情畅游。学习,可以是磨砺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习,还可以总结个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不断完善个人的品行素养。
学习,是个人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高。在学习上,我提倡“七学”:学而习、学而思、学而用、学而传、学而行、学而修、学而果。
学而习,就是要复习,要温习,要练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一种知识,要不断复习,不断温习,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翻看一下,不但能熟练地记住这项知识,说不定还能从里面受到启发,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学习一项技能,要不断练习,反复地运用实践,就会熟而生巧。卖油翁能够把油熟练地从一枚铜钱的眼里倒进葫芦里,没有什么秘诀,只是由于熟练。
学而思,就是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思考。思考,是去思考知识的前后联系,是思考知识与工作的关系。在思考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知识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成为我们的智慧。
学而用,就是把知识用在实践上,这是最根本的东西。学到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去使用它,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知识才变得有用。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却不把它用于解决问题,那它也是毫无用处。在工作中思考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学而传,就是要不断地传授我们自身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如果真的对工作有用,就要去分享给大家,一个人学会,只是一份力量,当大家都学会的时候,就多出了许许多多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在“传”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的人产生“交互”和“交换”,而这种“交互”和“交换”,也会让我们也得到提高。
学而行,就是学到知识要去行动。学到的知识,就要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学的时候觉得很好,但做事情的时候,却仍旧我行我素,不用好的知识和思想来指导自己,那等于是没有学。
学而修,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人品行。一个人的品行和素养,需要不断地完善,才会日渐成熟。孔子能做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因为他不断地用知识来修养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的修养已经足够深厚,品行已足够完美,不管做什么事情,已经不需要再左思右想,犹豫不决了,随心去做便能做到最好。
学而果,要追求一种好的结果。学习的好坏,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结果来证明。学到了知识,就去运用它,用它解决问题。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去把事情做到最好,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个好的结果。
除了”七学“,我还提倡“学而乐”,就是说,要用快乐的心态来学习。学习是人一生的事情,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我们的一生就增加了许多快乐,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起来。
世界上没有坏运气,只有坏习气。好运气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了,我们不一定有好运气,但我们不准备,好运气一定不会光顾我们,这也就是“自助者天助”的含义。
怎样去准备呢?就是不断地学习,用快乐的心态学习。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时间常常会被五光十色的生活所分割。工作、会友、吃饭、旅游、玩乐……每一件事都需要时间。即使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们还需要抠出一点时间看看手机新闻,和朋友圈里的好友聊上几句。
沉下心来学习,需要我们拒绝这些各式各样的诱惑,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定力。可是,当你真的沉下心来,读上一页书,画上几笔画,写上几个毛笔字,你就会发现,学习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物质享受的虚浮,它让你平静,让你的精神变得充实。
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倒觉得可以反过来,“学到老,活到老”。学习,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保持活力和创造性,可以让我们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跟随上时代的步伐。要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焦虑,过渡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逍遥。
我有一个亲身体会的例子,曾经为中建五局领导干部讲课的张文台上将,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的学习精神,真是让人望尘莫及。
有一次,我们一同坐飞机,在候机室,我给他介绍了中建五局一些情况,他马上掏出笔记本来,“哎,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在飞机上,跟我聊天,聊着聊着,“哎,你刚才讲了什么?”等我说完,他就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张文台上将说,他最宝贵的是56箱笔记本。他从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上升到一个共和国的上将,都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是学习,才成就今日的他。
用快乐的心态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从学习中,体验到宁静的心境,体验到精神的愉悦,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用快乐的心态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个习惯,放低自己,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历史学习,向智者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人格。用快乐的心态学习,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去刻意地选择时间、地点,不去在意自己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也才能做到终生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大家要想尽快地成长,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学会在职场中学习。在职场中,用快乐的心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总结自己的不足,多读书,活读书,在有限的生命里,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时间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不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精神,来规划、度过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将来就会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