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扬州融媒体 信息提供日期:2018-12-26 浏览:183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1982年,一支由省里创牌子、市里搭班子、县里组队伍的“建筑神兵”从扬州出发,开启了驰援深圳特区建设之路,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5.2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谱写了一个跨世纪的传奇。
扬州新闻广播记者历时半年走访,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融媒体报道《扬家匠》,今天请看第一篇《一路向南 • 我叫“孙大胆”》。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里从此翻天覆地,焕发蓬勃生机;1982年,有一位中年人在深圳应了一场赌约,来自建筑之乡的华建人开始在深圳特区大展拳脚。这场赌约的核心是它——深圳湖心花园大厦,“扬家匠”在深圳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敢赌!因为我叫“孙大胆”!
照片中的老人名叫孙秀峰,人送绰号“孙大胆”,今年84岁。老人已经记不清生命中的很多事,却能清晰回忆起35年前那场“不寻常的竞赛”。
(1984年1月18号的《深圳特区报》)
1982年3月,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江苏省政府接受邀约组建建筑队伍驰援特区建设。作为建筑之乡的扬州率先报名,从各县抽调建筑精英组成施工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建筑安装公司一公司,也就是江苏华建的前身。
公司承建的第一个工程就是24层的深圳湖心花园大厦。
(2018年的深圳湖心花园大厦)
江苏华建副总经济师华恒荣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当年刚刚20出头的他,带着公司印章前往深圳签合同。
5月23号,在总造价为2654万港元的湖心花园大厦签约现场,甲方的施工队主动向项目经理孙秀峰发起了一场施工竞赛。
1982年的深圳,还是一个骑自行车五分钟就能绕一圈的小渔村,湖心花园大厦和对面香港四栋楼的这场比赛传遍了各项目工地。
1984年1月18日《深圳特区报》中的这篇《不寻常的竞赛》文章中写道:“孙秀峰明白这位香港老板提出竞赛的含意,他深知论施工力量和施工经验,他们是第一次独立承建高层建筑,第一线操作工人平均只有2.5级,而对方却是一支搞惯了高层建筑、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论设备,对方是全部机械现代化施工,而他们连高层建筑必备的塔吊都没有购到。但是中国工人阶级怎能轻易低头呢?”
赌约应下了,但是怎么才能赢香港人?
敢拼!因为我们是“扬家匠”!
华恒荣至今保存着湖心花园大厦项目管理者们在竹棚宿舍楼前的一张合影,这群人是“扬家匠”在深圳的最初班底,也是这场比赛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要赢首先就要吃得了苦,华建人“吃三、睡五、干十六”的传说至今在业界流传。
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三处项目经理成国荣:
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五处工会主席韩鹤林:
华恒荣记得,当时湖心花园大厦是全国首批上大机械浇筑混凝土的项目,可越到浇筑的关键两天,雨下得越大,现场虽然搭了大棚确保进度,还是淋成了一片汪洋。刚浇好的混凝土又泡进了水中,施工人员一下子傻眼了!
连续浇了十多天,难道白干了吗?项目组迅速组织人连续不断往外抽水、撬掉松动的混凝土、重新浇筑、再清理表面……整整十几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
那段一起吃苦、一起干的日子,刻在了所有人的记忆里。
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老质检员孔根喜:
但华建人明白,要想赢香港人,仅靠吃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体制上松绑,向改革要效益!
当时的云顶国际行业还实行“大锅饭”,但项目经理孙秀峰用定额管理、多劳多得点燃了工人们的斗志。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泰兴农业中学大胆搞基建、私拉货车建校舍,搞得满城风雨的老校长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一名脚手工技术好、速度快,一个月的工资核算下来竟然有800多元!而当时江苏本地工人的月工资只有30来块钱,深圳同行也只有200多元!
这么高的工资要不要打折?领导层商量后一致决定:全额发放!这在工人中产生了轰动。工地上一时间风言风语,传闻有人要被“批斗”,可孙秀峰咬定一点:这,就是中央的政策!
敢赢!因为我们是“建筑之乡的神兵”!
“定额管理”让工人们形成了争着干、抢着干的热潮。《深圳特区报》上头版头条连续刊载的《改革创出新高度》在深圳形成了学习“定额管理”的风潮。
秉着“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再加上“定额管理”制度的激励,湖心花园大厦主体施工平均5.2天一层,超过香港7天一层的速度。
1983年3月,湖心花园大厦两栋24层楼顺利封顶,香港老板自己建的两栋楼才盖了18层。
孙大胆赢得了这场比赛,也让“来自建筑之乡的神兵”越叫越响。
1983到1984年间,《深圳特区报》先后刊发系列报道《工程质量就是生命——江苏建安一公司记事》、《严明管理、严明制度、严明作风——记江苏建安深圳一公司》等多篇报道。时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梁湘撰写的《深圳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一文中也多次提到湖心花园大厦工程,树为改革样板,引发轰动。
1984年1月24号下午,在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的陪同下,来到国际商业大厦22层的顶楼天台,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眼前就是刚刚建成的湖心花园大厦。
如今,84岁的孙秀峰老人还收藏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珍藏着那些苦中作乐的回忆。
老人已经记不清生命中的很多事,却能清晰回忆起三十五年前,每当夜幕降临,他拿着望远镜爬上脚手架,远眺对岸香港的灯火阑珊。退休后,他一直把“深圳速度”四个字挂在书房,孙大胆此生无憾。
孙大胆此生无憾,“扬家匠”们却刚刚上路,从“深圳速度”起步的华建人如何以独特的质量优势为自己打造了一张“特区通行证”?16项鲁班奖工程、12项国家优质工程如何炼成? 扬州新闻广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融媒体报道《扬家匠》将于12月24日播出第二篇章《班门先锋》!
扬州新闻广播官方微信、扬帆客户端同步推出视频、图文推送,欢迎点击、订阅、评论,和我们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