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经济参考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1-01-27 浏览:863
深圳河,一条长不过37公里,宽度从几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小河,不仅是深圳人的母亲河,也是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界河。小河连着深港两座经济总量加起来近6万亿的超级大都市,如同一道脐带,连接着深港两地。蜿蜒曲折的深圳河一路向西,流过两地正在合作开发中的深港科技城、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的蛇口、“特区中的特区”前海、世界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汇入伶仃洋。河水无言,见证了“沧海桑田变幻”的历史,也让隔河相望的两岸,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携手共筑辉煌灿烂的
大湾区黄金海岸线。
深圳河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部分地区。
“读秒”过河让“深港同城”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来源于深圳河。“圳”是指田边的水沟。“深圳”顾名思义,就是田边的深水沟。深圳河东起梧桐山,西至深圳湾,历史上的深圳与香港,在深圳河两岸一衣带水,不可分割。鸦片战争之前,香港一直隶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政令一统,言语同音,本无界限。
如今的深圳河两岸,隔水相望着两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和香港。深港两地间每天都有数十万人从10多个陆路、铁路口岸和码头24小时通关,亲密往来。2019年平均每天从深圳各口岸出入境的旅客就达66.3万人次,其中最高的一天突破了百万人次,全年共计有2.42亿人次出入境,占全国旅客出入境查验总量的36%。
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1950年,在杂草丛生的深圳河岸边,十几名边检战士用木板搭起一间简陋的房子,将“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的牌子挂在门框上。彼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舒展胸怀,开放国门,开始迎接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罗湖口岸获批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这是改革开放前深圳唯一的陆路口岸。从那时起,罗湖口岸就成了新中国的“南大门”。
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深圳的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经济带迅速发展起来。1986年,红黄相间、四檐高挑的中式建筑风格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拔地而起,成为深圳地标性建筑,也让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成为深港间最繁忙的通关口岸。多年来,罗湖口岸一直是我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入出境陆路口岸,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从罗湖口岸还可以望见历史文化地标——罗湖桥。罗湖桥是晚清所修的铁路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九铁路借款合同》在北京签订,7月铁路分三段同时开工。初建时,广九铁路自大沙头至九龙178.55公里,中英双方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中英两段。其中,中段长142.77公里,英段长35.78公里,分段施工。辛亥革命爆发之年即1911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广九铁路通车。当年年底,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连通。
当年的罗湖桥一头是中国内地,一头是英租地香港,桥面狭窄,只能行驶火车,桥身无顶无棚,任凭雨淋日晒。1959年,罗湖桥被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桥面也加宽了一倍多。1962年,又加盖了铁皮棚顶,在铁桥两侧增设了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罗湖桥设施不断改善,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深港两地重建的新罗湖桥启用,原百年老桥桥体作为文物保留下来。
2018年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让高铁通行成为深港间的优选。当年9月23日,从香港西九龙站首发的G5736次高铁载着第一批入境旅客出发,标志着香港正式融入全国高铁网,迈进高铁时代。开通仅半年,连接深港两地的高铁口岸西九龙站就迎来了千万名出入境旅客,跻身“千万级”口岸行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桥一铁”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高铁的联通,大大加快了深港间的人员流动和经济融通,也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覆盖范围。截至目前,广深港高铁已累计运送乘客2000多万人次,成为我国特大型铁路口岸。
新时代,随着深港间跨越深圳河越来越多的交流交往交融,“深港同城”成为高频词语。除了海内外游客,每天往返深港间的两地居民早就习惯了“过河”工作和生活的节奏,3万多名深港跨境学童也是每天早出晚归经由各个口岸“过河”到香港上学,回深圳居住;从“手工录入”到“刷脸过关”“以秒计时”的通关服务,让深圳河两岸、珠江流域甚至大湾区内的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再加上口岸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接驳,安全便捷的换乘体系,让深港一小时生活圈和泛珠三角四小时快捷通达经济圈逐渐成形。伴随着人员和物资的高效便捷流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已经绘就。
深港携手治理“同一条河”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这也深刻体现在深圳河的治理与保护上。
深圳河是深港界河,她见证了深港两地的交流与发展,也曾给两地带来多次洪涝灾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30多年来,深港携手治理同一条河,如今的深圳河白鹭翱翔、野鸭嬉戏、水清岸绿,还为珍稀鸟类黑脸琵鹭提供了栖息地,成为深港合作的典范。
深圳河历史上曾叫“明溪”,发源于牛尾岭南坡,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流域总面积312.5平方公里,深圳一侧占60%,香港一侧占40%。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作为租借香港的新界部分99年的界限,成为一条界河。
多年来,深圳河一直保有迂回曲折的自然河域,但由于河床狭窄,河道蜿蜒,加之受海潮顶托,一遇洪水便宣泄不畅,再加上流域土地开发、水土流失等因素,河道泄洪能力逐渐下降,流域环境也非常差。拥有一条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深圳河,是深港两地居民的共同愿望。
1981年底,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深港两地就建立深圳河防洪联合小组展开工作。1985年3月确定了治河方案,按照“建设一期,准备二期,着手三期,展望四期”的原则,推进深圳河治理。工程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主要采取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桥梁与河堤重建、生态治理、滞洪削峰等措施,所需费用由深港平摊。
1995年5月19日,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动工。经过22年分期建设,至2017年7月第四期工程完工,深港两地政府共同治理河段长度约18公里,完成投资约25亿元。深圳河治理工程建成后,河道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经受住多次超强暴雨和“天鸽”“山竹”等台风的考验。
深圳河的治理是深港协同治理同一条河的成功典范。深港两地经过谈判、规划、建设及管理合作,克服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工作方式的困难,共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并获得多项殊荣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两地政府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成功典范。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在国内率先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是国内第一个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监察及保护的水利工程,是少有的在边防禁区内施工的跨境工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更为宝贵的是,多年来,深港两地政府通过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为创新工程建设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曾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特首林郑月娥表示,深圳河治理过程中,深港双方虽然面对不少挑战,包括两地政府在运作、工程设计标准、招标程序以及施工方法等的差异,但双方都充分表现出互助互信的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求同存异,把难题一一解决。
为了实现深圳河治理的长远效益,深港联合还相继开展了防浪墙补齐及改造加固工程,并增加了水环境改善项目,在提高防洪标准的同时,美化深圳河的堤防景观,改善深圳河水环境。深圳河也在深圳特区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长超万倍的同时,依然保持了“绿水青山”和“美丽中国”的特区风貌。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不但大大降低了沿河两岸的水浸风险,还为新口岸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固的基础,令两岸人民的来往更加紧密顺畅。改造后的深圳河河道宽阔顺直,护坡平整流畅,河水清澈,风光如画,美不胜收。目前深港还在全力推进共同治理和养护深圳河的工作。从防洪减灾到建设生态河道,双方精诚合作,携手治理深圳河,致力于保育深圳河的生态。
可以说,在深港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河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持续增进两地民生福祉,促进了深港共同繁荣稳定。
“过河”发展深港共创科技城
从梧桐山牛尾岭出发,深圳河贯穿深港两地,从河套地区向西流过深圳湾,出伶仃洋。这里,是当下深圳最具开放性和现代化的黄金海岸线。
港澳青年创客们“圆梦”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就位于此。26岁的投资经理谭金庆,每周一从香港总部“过河”赶往前海上班,过着深港两地往返的大湾区时代“同城”新生活。“深圳前海市场化水平很高,注册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资料齐全一天就能办完。”
2017年,谭金庆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与香港一湾之隔的深圳前海,给了这位香港青年多一种人生选择。当年,以孵化香港优秀科技初创项目为目标的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成立了前海总部,并向谭金庆伸出了北上“橄榄枝”,邀请他成为前海总部的投资经理,共同为香港青年科技创业筑梦。
谭金庆说,他毫不犹豫就来到深圳前海。“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更是充满机遇。香港学生不该只待在香港,要多到内地看看。”谭金庆选择的前海,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战略前沿和国家开放发展的战略平台,无论是改革创新、深港合作还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是先锋和标杆。
正如谭金庆所言,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过河”成为前海湾畔的创业者。深港青年梦工场里,各类创客平台、人才驿站中随处可见聚精会神研发项目的港澳年轻人。如今,这个开园五年多的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已经孵化出创业团队468家,主要为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台港澳及国际团队236家;超半数项目成功获得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为引导支持港澳台青年来内地创业做出成功探索和尝试。
作为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阵地、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业已成为港澳台及国际青年创业者的摇篮和全国唯一的“青年创新创业跨境合作示范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在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谓一大引擎。深圳紧紧抓住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和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对接“港澳所需”与“深圳所能”,切实发挥前海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着力提升口岸、轨道、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掀起了大湾区建设热潮。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通过推进“湾区通”工程,实施深港合作专项行动,推出深港通、深澳通“注册易”,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持续提升了开放合作水平,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展现出新面貌。
2019年底,前海注册港资企业累计达1.25万家,注册资本1.32万亿元,2019年度实际利用港资36.47亿美元,占比87.6%,港企作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经济支柱作用显现。前海管理局副局长袁富勇表示,前海先后推出百余项惠港政策,建成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期二期、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等平台,推动了深港澳更紧密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通过开展深港合作,前海不断深化深港产业、金融、贸易、法治、人才等方面的紧密务实合作,推动CEPA框架下对香港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据统计,目前前海累计面向港企出让土地占比43.2%,吸引了港交所、汇丰、恒生、东亚、嘉里、周大福等一批知名港企落户,为港人港企拓展了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前海深港合作区改革的深化,深港两地在贸易、物流、创新、文化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开始深度合作,两地经贸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下,深港合作的区域定位更加明确,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与以往对比呈现了跨越式发展趋势。
1997年,深港两地为治理深圳河,把靠近福田口岸和落马洲一侧的河段拉直,原本属于深圳河北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落到了香港,这就是河套地区。2018年深港两地明确将河套建设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配合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深圳市启动重建皇岗口岸,将其打造为湾区超级口岸,并引入三条城际轨道和两条地铁线路,对广深高速福田段进行下沉改造。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发展政策的“破格出台”,规划中的皇岗口岸升级扩建,将深港合作推上“高速公路”,静静流淌的深圳河再一次成为见证者。
深圳与香港科研创新合作优势高度互补。香港在科研、金融、国际化、服务业上具有强劲优势,而深圳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最密集的城市,科技成果转化实力雄厚。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去年8月,深圳市推出了《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建设5G通信、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标准规则示范区,围绕集成电路、5G通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深港优势产业领域,支持在移动支付、基因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参与或牵头开展国际标准的制定。
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四十而立”,正全方位启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香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将深港两座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过河”二字。“小河弯弯向南流”,河水无语,却恒久流淌。一河两岸,深圳河见证了两座“特区”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港进一步深化合作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种合作必将是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更广领域内进行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也终将会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