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南方plus 信息提供日期:2021-06-15 浏览:525
6月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在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面,《纲要》提出,将加快完善住房制度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同时,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闭流转和各类住房定价机制,完善公共住房供后监管制度;此外,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公共住房用地实行计划单列。
对于《纲要》中的住房内容,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其重点解决住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到2025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万套
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纲要》强调,要建立商品住房用地储备库,加大商品住房供应。同时,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对于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公共住房配建政策。在创新公共住房建设运营模式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住房建设;建立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纲要》表示,到2025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万套。
其次,在全面提升居住品质方面,《纲要》表示,将探索开展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持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将城中村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开放共享的新型社区,持续发挥城中村作为低成本居住空间和职住平衡稳压器作用。同时,完善居住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性社区邻里中心,提升社区共享互动和文化交流活力。
此外,在现代化新城建设上,《纲要》指了,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其中,将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把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纳入都市核心区。此举将构建位于城市外围区域的多个综合性或专业化市级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形成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深圳都市圈方面,体制机制上,《纲要》认为要按照深圳牵头、统分结合的原则,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协同东莞、惠州优化临深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政策衔接。此外,还要加强与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在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合作。
专家:住房方面,“十四五”重点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
关于《纲要》中提到的,2025年要筹建公共住房40万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这个规模此前已经披露。2018年7月,深圳市就发文提出了170万套住房供应目标,明确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也就是从2018年到2035年间17年间,按每年10万套的节奏供应,其中有6万套是公共住房。
为提高居住用地比例,《纲要》第一次提到建立商品住房用地储备库、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李宇嘉表示,此前,深圳已提出的是包括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等11种居住用地供应渠道。
《纲要》在筹建新渠道中提到了,将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李宇嘉表示,这是随着深圳建设都市圈战略的逐步实施,包括深莞惠、深汕、深中、深珠之间的产业、交通一体化后慢慢实现的。其实,这些在“十三五”时期就提出,只是跨市域的互联互通格局还没有形成。“十四五”如果能形成,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会明确的到来。
另外,李宇嘉观察到,《纲要》大篇幅的提到城中村。他认为,这表明深圳将继续推进城中村规模化租赁,主要是政府出政策,鼓励市场化主体对城中村盘活、整租,提供租金可控的的中小户型,包括长租公寓、保障性住房等。另外,《纲要》特别强调新型社区。他认为,城中村能把治安、管理、配套设施能上来,是特别好的新型社区。这也说明深圳对城中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未来城中村拆除重建的会越来越少,要发挥将城中村作为低成本居住空间,和住房稳压器的作用。
而《纲要》提出都市核心区的范围扩张,李宇嘉认为,这说明了原来都市核心区对人口承载压力很大了。其实深圳发展到今天,这些区域已经在人口承载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未来也将继续发挥疏解人口住房需求的作用。
李宇嘉指出,居住环境、教育资源、交通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住房存在差异,住房发展不均衡的主要问题,所以“十四五”也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这有利于扩大各区住房供应的均衡性。如教育上,强调幼儿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等;交通方面,通过城际轨道、交通枢纽的建议,让枢纽周边的房地产将承接中心区住房需求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