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2日,星期三,欢迎您访问云顶国际业协会官网

行业新闻

提升城市竞争力 广州大学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信息来源: 云顶国际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05-02-28   浏览:4478

  随着2004年9月首批近4万学生的入驻,这座万众瞩目,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从正式启动至落成启用只用了短短19个月的广州大学城正式与广大市民见面,这标志着广东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广州为什么要建大学城呢?大学城前期是如何规划设计的?

  开拓发展新的空间 提升城市竞争力

  据了解,建设广州大学城是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粤,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大省的重要战略举措。它既是推动广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又是实践三个代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解决广东省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一系列问题的当务之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转向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及拥用知识的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快速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引起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更好地迎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新的国家和城市分工体系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广东特别是广州来说,尤显迫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广东、尤其是广州地区的高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用地不足的问题。为此,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建设广州大学城的建议,并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选址工作。建设广州大学城既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解决全省高等教育发展一系列问题的当务之急。

  为高教事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广东省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广东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开发人才资源,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来抓。

  经过连年扩招,广东省尤其广州地区现有高校的空间发展潜力已经得到充分挖掘,各种物质资源匮乏。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用地已远远不能支持高校再发展的需要,高教发展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若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就必须解决用地问题。而由于城市的急速发展,原来年于城市郊区的高校用土目前已成为繁华的市区,高校不太可能在其周围扩大用地。为了解决高教发展空间的供需矛盾,使广州市现有大学形成集约优势,必须谋求高教发展新空间。

  建设大学城可有效解决高校办学空间不足的矛盾,在教学模式、管理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相对集中的校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较为有利;能促进园区内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各高校之间学科可以优势互补,资料可以互通,实验室、电影院、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可以对各高校所有成员开放,这大大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并提高了整体供给能力;也可改变分散办学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状况,将高校后期服务推向社会,实现企业化运作。

  有助提升城市竞争力

  高等教育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上。高等院校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动机。同时,高等院校作为当今知识最密集、科研水平处于最前沿的机构,其作用价值体现在它向社会培养人才、辐射技术,将知识与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有效地把大学园区和科技产业园结合起来,可以获得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广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广州市和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却无法与其作为一个经济大户的地位相匹配。据2000年统计数据,全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拥用的普通高校在校生仅排全国第13位。因此,广州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

  广州大学城将成为这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致力于在区域和地方经济中发挥领军作用,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产业集中地。

  有助实现城市发展战略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重要使命是不仅要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校用地困难问题,还要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实现对“北优南拓、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推进。广州的中心城区在珠江以北,全市59所高校绝大部分也在珠江以北。珠江以南虽然发展空间广阔,却缺少启动契机,广州大学城正好为开启南拓发展之闸提供了动力,大学城的建设必然会带动周边的土地开发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南拓提供契机。从长远来看,大学城的人才储备可为今后南拓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资源并推进学、研、产一体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总之,大学城对引导广州市空间及产业布局结构的优化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开放式校园格局 打破校际界线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集约化建设的规划理念,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集约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各高校得到高度共享。彻底改变了以往高校各自建设,独立配套,资源分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投资。规划还坚持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科融合与渗透,加强校际交流,优势互补,形成一种具有创新理念的办学机制。大学城总体布局采用“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轴线上布置城市级综合发展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及文化会展共享区。岛的西端将建设广东科学中心,城市综合配套将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资源共享。

  大学城市政交通规划由内环、中环、外环+放射线形成开放式的路网结构,各校教学区大门都临外环路江边开设,生活区统一设在中环内侧。各校均不设围墙,构成开放式的校园格局。打破了以往校际之间相互隔离的界线。城市地铁4号线和7号线呈“十字形”经过,岛区共设四站。还有三条隧道分别与生物岛、洛溪岛和新造镇相联通。中部快线与京珠高速实现了与广州高快速路系统的便捷联系。

  规划将校区分为五个组团,第一组团规划重点结合地形和水系穿插布置,建筑空间组合结合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老校区的历史文脉,着重体现出“人文情怀,山水情调”。丰富的建筑轮廓线烘托出优美典雅的校园文化内涵。

  第二组团规划强调校际交流,优势互补的设计理念,三所大学的教学区相对独立,而学生生活区,体育场馆活动区几乎连成一片,加强校际之间的多重交往和资源共享。三所大学校区建筑设计追求现化风格,造型简捷大方,色调明快,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第三组团规划刻意强调工业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规划将建筑物集中布置,形成超大的建筑综合体,这样可预留出大面积绿化空间和活动场所。规划将建筑物底层架空,充分利用架空层组织机动车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二层以上通过连系廊构成通畅的步行交通体系,使校区人车分流,形成立体化交通组织。体现了“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

  第四组团规划充分利用周边丰富水资源,对现状水系进行整理,形成中心湖,创造出以水为主体的特色空间。规划以图书馆建筑为构图中心,将若干建筑群环绕中心布置,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规划利用长达2公里的的信息廊将校内建筑群连成一个整体,创造出供学生交往和活动的人性化空间。

  第五组团规划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山就势布置建筑,强调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有机生长的设计理念,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区重点渲染中心标志性建筑,使教学主楼成为统帅校区的中心,从而确立了校区各建筑群的主从地位。该校区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把现场考古发掘出来的南汉王墓原地保护,与教学主楼首层融为一体,建设南汉王博物馆,展示小谷围悠久的历史文化,让现代建筑与历史产生对话,增强历史的厚重感。

  星海音乐学院建筑群色调明快,线型流畅,规划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建筑空间组合好似凝固的音乐,又好似用音乐的旋律构成流动的建筑。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成功实践,有效满足了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城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是切切实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当前,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一个独生子女日后要赡养多位老人。多招收一个大学生,就能多培养一个孩子、多满足一个家庭,广州大学城2004年9月首期开学招生,有3.8万名大学生入读,其中近3万名新生,这3万名新生将会给好几万甚至十几万个家庭带来欢声笑语,带来新的希望,新的转机。到2007年,大学城入驻学生规模将达到15万,可以更好的满足广东省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学城建设是一项真正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心工程。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高等教育的新发展。目前,广东省高等教育的突出矛盾还是在于规模不足。增加高校数量,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办学和招生计划,是现阶段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广州大学城建设通过集中财力,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切实解决了高校办学规模不足的问题,使那些地处市区、校区狭小的高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他们发展的历史问题,对扩大高校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广东省和我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城建设实行集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集约化服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选择。广州大学城不仅实现了建筑的高质量,而且通过采取集中建设的模式和高度的社会化管理,也实现了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配套的高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成功实践,优化了广州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是广州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大学城是广州规划中的南拓轴上的重要节点,大学城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使从广州科学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开发区到南沙港的南拓轴基本成形。大学城的建设不仅缓解了老城区发展教育用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城市的南拓发展,使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得以进一步优化。同时,大学城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其建设投入使用,使大学城成为城市南拓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优美的人文景观和风景景观。

  一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基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基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大学城建设的成功实践,在广东的发展历程中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大学城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地理位置。广州大学城选址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西邻洛溪岛、北望生物岛、东接长洲岛,与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规划中的广州新城约17公里。它处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南拓发展轴的重要节点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岭南园林,还有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都市区。

  发展定位。按照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地位,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生态型、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大学城将立足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为出发点,以教育产业发展为基础、教学科研为核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而形成集教育、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城市化新区。

  建设规模。广州大学城规划总人口为20万人。以资源分级共享的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分为5个校区组团,将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共约15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