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云顶国际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10-29 浏览:5144
【个人简介】白宝军,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入职中建三局南方公司,现任深圳经理部副总经理、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经理。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天津117大厦、武汉绿地中心相信这些摩天大楼大家并不陌生。我国超高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年历史,一代代“三局人”如“云端舞者”在高空解决着世界超高层建造的难题。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经理——白宝军就是这样一位“超高层建筑守护者”。
笋尖锐意创新 再现“深圳速度”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后海中心区的华润总部大厦,宛如秀丽挺拔的春笋于深圳湾畔破土而出,是深圳湾的新地标。作为一栋高达400米的超高建筑,自开工以来,最深桩锚基坑、最厚淤泥层、最大幅度筒体内收、最多楼层平面形式和最难塔尖钢构安装与塔吊拆除等诸多技术难题,无不考验着中建三局一线工匠们的智慧。可以说,在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工作时,白宝军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白宝军早在2010年就开始接触超高层施工,先后完成了212.3米的厦门第一栋超高层建筑——海峡交流中心,195米的广州东部第一高楼——广州松日总部大楼。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起丰富的超高层建造经验,但就是这样一个“老手”,在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完天华润总部大厦建造合同和设计图纸后,却变得少有的沉默。由于造型独特、结构复杂,为了使“笋尖”依旧可以具有相对宽阔的使用面积,大楼需要在220米的高空结构内缩2.1米,传统的施工平台根本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面对困难和压力,白宝军白天带领项目技术团队翻图纸、找资料,不停地推翻、求证;夜里与工程师讨论着钢构件加工和安装的问题,他们一边翻看着3D建筑模型,一边飞速的展开头脑风暴,探讨着各种解决方案。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之后,白宝军最终决定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创新性地应用局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可变、微凸支点、匣套型智能控制顶升模架体系。
“它就像一个‘空中变形金刚’,具有伸缩功能和自动咬合功能,”提起这个自重最大达1800吨、顶升能力3300吨的“巨无霸”,白宝军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主楼核心筒在L48—L51层墙体分为8度倾斜,且核心筒剪力墙整个内收距离达到3.2米,现在市面上一般的普通模架难以实现大距离内收、斜面爬升的特殊要求,于是我们在设计顶模方案时,就进行了充分考虑。”白宝军对顶模系统推崇有加。
2014年,白宝军带领项目团队计划在60天的时间里,运用1154吊次,2434条焊缝,将这个庞然大物组装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创造了全国同类型顶模安装最快纪录。
组装完后,就是投入使用。“华润总部大楼顶膜顶升期间,我们就成立了顶膜96小时精益小组,进行专项攻关。”白宝军说,“首次顶升任务被安排在深秋的夜晚,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60名团队成员,每个人脸上都难掩兴奋与紧张。”通过前期的谨慎调试,白宝军决定采用顶升5厘米即停机检查。静谧的后半夜,随着轰轰的机器嗡鸣声、闪烁的控制台,顶升开始了。“1厘米、2厘米……”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5厘米。”“当第一个5厘米终于完成,我从未感觉到这短短5厘米是那么长。”白宝军感叹道。
在随后的615个日日夜夜里,华润顶模顶升73次,顺利完成使命,依靠这个“巨无霸”,项目核心筒施工实现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快速爬升,完美再现“深圳速度”。
高空克难题 挑战塔吊高空自解
在白宝军的带领下,400米高的华润总部大厦正一天天由蓝图成长为现实,但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也一个个扑面而来。比如,在338米的高空,如何将臂长30米、总重达58.3吨的塔吊平安、准确的放置到指定地点呢?
高空拆塔吊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338米的高空让锥形塔冠外悬挑无平台环境下ZSL120动臂塔吊高空自解,这在国内还尚属首例。摆在技术团队面前的两大难题让每个人都时刻紧绷着神经:一是塔吊位置高,完全的室外人工拆除作业危险系数极大。二是塔吊重量大,相当于将近50辆小轿车挂在塔冠上。三是建筑结构特殊,华润总部大厦呈圆锥形结构,导致塔吊基座无法布置在建筑内侧,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拆除大臂。
为安全、高效的做好本次拆除工作,白宝军率领项目部提前3个月开始进行拆除策划。通过采用BIM技术模拟分析和模型分析,经十余次反复论证,最终敲定塔吊及支撑系统采用组合拆除方案。“项目创新采用组合拆除的方案,是为了避免拆除塔吊时大臂与幕墙发生碰撞,并降低高空室外操作风险。”白宝军介绍说。
为保证塔吊拆除安全性,项目制定了详细的拆除计划,予以内部公示及告知,并划定了拆除警戒区域,作业期间禁止一切人员进入;其次,针对每日拆除作业内容,对拆除工人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旁站,确保万无一失;通过技术深化,精确吊点位置,确保每次切割后的构件吊重在控制范围内,剩余构件位移不超过10厘米。
2018年4月25日,随着338米高空上的ZSL120塔吊最后一根主梁安全落地,南方公司华润项目“春笋”的最后一台塔吊拆除完毕,项目团队在深圳湾畔创下一项新的全国记录。“超前复杂的设计带来极高的施工难度,但是我们攻克了”谈及此次施工经历,白宝军总是春风满面。
在华润项目期间,他与团队一起攻克“春笋”施工难题70余项,荣获科技成果80余项,2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即效率 深挖BIM技术潜能
自工程开工以来,白宝军就深知,没有科技助力,光靠传统的建筑模式,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高难度建设任务的。为此,科技攻关工作成为了首要工作。
“项目在成立初,我们就进行了完整的BIM规划,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总负责的总包管理团队、机电BIM团队、钢构BIM团队及幕墙团队。总承包管理团队BIM小组共8人,大量的软件、硬件等投入已超过300万元。”白宝军回忆道。
项目伊始,他便带领着工作小组采用BIM技术对建筑复杂部位进行深化设计,将设计模型向施工模型转化,再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测,模型与图纸核对错漏检查,设计模型深化优化。完成了对春笋斜墙爬升、锥形塔冠安装的深化演示、对春笋双曲线外立面幕墙的三维深化设计、对春笋顶模以及对整个钢结构的深化建模等。目前,项目运用BIM技术可以对建造运营的全周期及关键施工技术进行深化设计。
此外,他还积极引进BIM管理平台,组建以太光钎网、多层交换机、数据服务器构成的私有云文件存储系统,引进以“广联云”为核心的BIM管理平台,将现场质量、安全问题在模型上进行定位与追踪,实现了各专业及系统的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搭建了集成质量安全、形象进度、模型浏览等五大模块的BIM平台。“BIM管理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的管理效能。让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较大程度地解决了质量隐患。”白宝军说道。
在白宝军的带领下项目BIM小组已荣获香港国际BIM应用大奖、第四届全国BIM大赛(龙图杯)一等奖、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得到了国家BIM专家组、中建协、中国BIM门户网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广联达BIM示范工程”。
情系建筑十四载 平凡岗位创佳绩
投身建筑行业十四载,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建设者,白宝军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成绩,为企业发展献力量,为行业进步献智慧。他在参与建设“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工程项目”期间,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奖;在参与建设“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广东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广东省“青年文明号”称号。
其个人先后荣获2015年香港国际BIM综合应用大奖、2015年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卓越工程项目一等奖”、2016年荣获第四届全国BIM大赛一等奖,2017年获广东省省级工法2项并荣获“南粤匠心企业”称号。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中国建筑业从竹制脚手架到空中“造楼机”的巨变,一座座摩天大楼刷新城市的天际线,也创造了世界奇迹。面对新时代,建筑业已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更有艰巨的困难挑战。“作为一名中国建筑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匠人精神,守护着每一栋建筑成长。”白宝军抬头望着自己守护了四年的“春笋”缓缓说道。